西汉时,匈奴在这儿败退时发出过:“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悲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昔日的祁连山下,牛羊肥壮,曾是一片天然牧场。
时至今日,地处祁连山下的永昌县以科技为引领,改变草食牧业的品种,又掀起一场革命式的改良发展。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45.41万只,出栏羊72.66万只,分别比2008年增长88.48%和93.55%,昂首跨入全省十大养羊强县的门槛。
古匈奴的青青牧场上,又传唱起了内涵深厚的悠扬牧歌。
两个养殖户的不同境地
折射出品种改良优劣
在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冉玉玺曾是当地的养羊大户,规模最大时,他家的肉羊存栏已达60多只,年收入1万多元。然而,他养殖的都是当地的土种羊,年产羔一次,一次只有一只。
张勇是永昌县朱王堡镇董家堡村较早靠养羊致富的农民之一。刚开始养羊时,头脑灵活的他就从外地引进小尾寒羊,改良肉羊品种。当别人养的羊还是一年产一只羔时,他的羊就能产4到5只。羊羔出栏率从20只到40只,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到2000年,永昌县引进新西兰优质肉羊,县上给他这个“羊状元”奖励了两只种公羊,他养羊的效益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当年他仅养羊一项,收入达到1.7万元。到现在,张勇养羊的出栏率保持在80只左右,一年收入达到6万元。
同样是一起养羊,规模大小相当,但发展的结果却不一样:冉玉玺已不再养羊了,他说:“当初养羊时,品种没有选对,一下子不好掉头。”而张勇却靠养羊,有了一份固定的高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两个养殖大户的不同境遇,折射出品种改良的优劣。许多农民早已清楚养羊品种对收入的巨大作用。
改良羊的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已经不再政府喊破嗓子宣传,成了农民自主行为。自从96只越洋而来的新西兰肉羊到永昌之后,从东河到西河,掀起了一场肉羊改良大潮。
甘肃省永昌肉用种羊场是冲在肉羊品种改良前列的“急先锋”。它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肉羊产业体系甘肃唯一综合试验站、全国农科教两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甘肃省“中部肉羊”新类群选育技术研究项目合作单位。
在肉羊品种改良的浪潮中,永昌肉用种羊场以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技术优势为依托,先后引进波德代、白萨福克、杜泊等5个国外优质肉羊品种,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使肉羊场生产水平和能力得以增强,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支撑,建立现代肉羊产业技术试验示范区,将实验结果应用推广,使全县草食畜牧业技术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正是有了永昌肉用种羊场这样的辐射力强的单位,肉羊品种改良迅速在永昌县古老的牧场推开。
隆冬时节,记者在永昌县六坝乡团庄村采访时,正赶上五社村民杨彥民家的母羊产羔,一只羊一次就产了3只羔,这让记者大开眼界。杨彥民说,这几年通过羊种的改良,一只羊一次能产2到3只羔,甚至更多。
杨彥民说:“这多胎羊效益比较高,往年我们一只羊产一个羔,现在产3到4个羔。今年我80多只母羊,下了200多只羔,纯收入也上了8万块钱了。”
产羔率高了,繁殖快了,养殖成本低了,农民的收入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为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永昌县加强永昌肉用种羊场的改扩建,利用人工授精、密集产羔等技术加快种羊扩繁,增强良种肉羊供应能力,确保每年繁殖肉用种羊1000只,建成了优质肉羊新品种繁育核心群1000只,逐步培育适应河西走廊及生态条件类似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羊新品种。以肉羊场为中心,建成肉羊二级扩繁场6个。
永昌县为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按照“三投一配套”的方式,以养殖小区(场)和大户为重点,每年新增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站(点)50个,全县肉羊改良站点累计达到631个,投放种公羊1200只,年改良羊15万只以上,肉羊良种化率达到63%;整合原有的22个黄牛冻配改良站(点)建立12个肉牛标准化改良站,年改良牛8000头以上,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5%。
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以永昌肉用种羊场先进舍饲养殖技术为基础,良种技术为核心,饲草料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实用集成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推广。按照“四有”(有规模:基础母羊30只,肉牛10头,有草地,有设施,有配种站)、“五化”(品种良种化、饲喂配方化、饲养管理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经营管理组织化)的标准,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适度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并配套输入“五良”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先进集成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结合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建设项目、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与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联合,举办人工授精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336人,受训人员达5030人次。
肉羊品种的改良,为永昌县农民敲开了致富之门。
企业集群科技引领
引发全新喂养变革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养羊场就是养羊喂羊,很少会跟专
利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永昌县东寨镇10万吨秸秆循环生产线采访时发现,这个生产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6项成果申报了国家专利。
这条生产线由永昌元生饲料公司投资兴建,该公司是河西地区较有影响力的饲料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市场。
永昌是全国啤酒大麦种植基地,啤酒大麦收获后,大量的秸秆成了废料,农民们焚烧秸秆,给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无生饲料公司负责人张希云看准市、县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机遇,通过研发,对秸秆进行深加工,大力发展养殖业,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既消耗了剩余的啤酒大麦秸秆,又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问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肉羊全混合日粮生产线,配套羊饲料自动化输送储存设备48套,自动化饮水器23套,机械化清粪设施1套。
张希云说:“该项目利用秸秆生产的饲料,可根据羊的不同生长期,将含量不同的精饲料、纤维、营养成分科学配制,实现粗、精饲料的最大节约和利用。每只羊节本增效203元,利润是普通养殖的2倍多。这样精细化的养殖流程,在全国都是第一家。”
和张希云精细养殖流程相比,位于朱王堡镇的三洋公司,则是一家新型的饲料饲草加工和养殖企业。每年收购消化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的大麦、小麦、饲料玉米、制种玉米进行精饲料加工,近万农户的农产品在这里实现就地消化。同时将饲料饲草就地销售给养殖户,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壮大,发挥着“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洋饲草饲料公司总经理李国志说:“公司每年收购3万吨到5万吨的玉米秸秆、饲草,把这些饲草加工成优质的饲草之后,可以使得牛羊得到优质的营养,同时可以给农民增加收入,每亩地我们通过收购秸秆为农民创造效益达到300元到400元。”
“以前,西河地区的农民在喂养羊时,把羊赶到麦草堆上,一半多的草料浪费了,麦草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而现在,通过龙头企业加工之后,草料最大限度地起到喂养的功效。”永昌县畜牧工作站潘万忠说。
在建设优质肉羊基地的同时,注重健全草食畜牧业产业链条,通过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培植行业协会、中间组织和运销大户,初步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四年来,培育杨柳青饲料公司建成年生产5万吨颗粒饲料生产线、元生饲料公司年生产10万吨麦类秸秆全混合日粮饲料生产线、三洋饲料公司年生产20万吨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打捆包装生产线等4家饲草料加工龙头企业,并且建成活畜及其产品交易市场2个,溪源肉联屠宰加工厂年加工15万只羊、5万头牛的加工生产线,延长了草食畜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畜产品附加值。
在大企业的带动下,永昌县农户的规模养殖正如火如荼地从清河到西河铺开。“抓大户、建小区、带农户、促发展”。目前,全县饲养基础母羊20只以上的农户达到60%,为养殖小区育肥提供有力保障。自2009年以来,全县新增规模养羊户1448户,规模养羊户累计达到15153户;新增规模养牛户201户,规模养牛户累计达到4378户。建成万只羊场19个,千头牛场4个,标准化小区32个,规模养殖场(户)牲畜饲养量占总养殖量的52%,规模养殖已成为全县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军。
政策扶持做大规模
另辟蹊径致富于民
杜义香是永昌县城关镇赵家庄村二社的村民,以前仅仅靠着种地和养几只羊,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两年前,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家建起了这个标准化的养殖场,说起如今的日子,杜义香满心欢喜。
“养着300多只羊,一年出个200多只羔,一年赚个十来万,我们家四口人,凭着羊上赚些钱,我们生活过得也好着呢。”杜义香说。
和杜义香一样,赵家庄村共有21户村民建起了这样的标准化养殖场,政府除了给每户补贴5万元的扶持资金以外,还出资建设了水、电、路等相关的配套设施,全力支持农户扩大规模养殖。
永昌县城关镇副镇长孟有彬说:“赵家庄村通过三年时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规模化标准养殖场21户,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基础设施配套,水电路的配套进行扶持,农户积极性也比较高。目前,赵家沟村养殖小区每年出栏的羊可以达到5000多头,每户的户均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通过养殖小区的建设,带动了全镇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发展畜牧业关键在饲草,清河地区属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秸秆多,便于发展养殖。西河地区是半农半牧区,土地多,但秸秆少,适宜放牧。
永昌县针对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扩大种草面积和秋季复种面积,加大饲草料加工利用力度。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实施项目》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政策》落实,实行禁牧围封、补播改良、休牧轮牧相结合,科学利用草场养畜。
——在清河地区大面积种植制种玉米,丰收后的玉米秸秆成了养殖的优质饮料,在夏收的土地上复种上箭舌豌豆,绿油油的秧苗就是养羊的绝佳饲料。
——东西河地区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紫花苜蓿为主,全县种植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0万亩。
——在饲草较少的新城子镇,能长到3米多高的玉米成了养殖的新饲料。
在发展养殖业中,各乡镇都有自己的新招,而且招招实用。永昌县每年扶持建设青贮氨化窖1.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6万多立方米,贮草3万多吨,投放各类饲草加工机械600多台,秸秆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在朱王堡镇天富养殖小区里,双列式标准圈舍内牛羊满圈,叫声不停。小区占地面积53280平方米,建有标准化圈舍8栋40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2座1560立方米,饲料加工贮藏室1间500平方米。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区让农户张正福信心百倍。
张正福说:“我的养殖场是2009年办起来的,政府补贴了38万,小额贷款贷了16万,所以资金方面充足,纯收入每年都在60万。有了政府的扶持,我有信心把养殖业做大做强。”
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也辐射带动着周边其他农户进行舍饲养殖,在全县形成了以大户养殖为龙头,小区养殖为支撑,分散养殖为补充,大户育肥,小户育羔的养殖新格局。
朱王堡镇副镇长张钧乾说:“目前,全镇已经发展成规模养殖户4400多户,规模养殖专区有14个,其中有两个万只羊厂,带动全镇的羊只饲养量截止目前达到25万只左右,养殖上增加农民纯收入人均可以达到2500元以上,草食畜牧业已经发展成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好的产业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将成不了大的规模。永昌县是全省肉羊产业大县之一。在发展草食畜牧业中,永昌县连续四年出台了《永昌县特色农业建设扶持政策和考核验收办法》,整合资金5445.65万元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市政府连续两年出台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计划,投入资金2000万元,进一步支持了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目前,全县羊饲养量已达到145.41万只,年出栏羊72.66万只,出栏率达到106%;牛饲养量达到7.05万头,年出栏牛3.11万头,出栏率达到86%;羊肉产量0.11万吨,牛肉产量0.38万吨,草食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增长18.75%。人均牧业收入达到935元,增长23.34%,人均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
永昌县县长马国兴说:“近年来,我们把草食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万只羊专场、养殖小区的建设,着力推动规模养殖,形成了千家万户抓繁育,万只羊场抓育肥的格局。永昌县已经迈进了全省的肉羊产业大县前列,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了永昌县的一个主导产业,它对农业GDP的比重不断在加大,已经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20%以上。我们将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推动草食畜牧业有新的突破,促进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
青青牧场,牛羊肥壮。在永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扬的新牧歌取代了古匈奴败退的悲歌。养殖业这个传统的行业,在注入科技等新内涵后,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永昌县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