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多、闭塞、贫困是湖南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过去的“代名词”。短短数年,这个曾顶着“省级贫困村”帽子的小村庄如蝶般破茧而出、华丽蝶变,成功闯出一条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改革样本新路,形成“市场主体投资、政府主导推动,基层组织参与决策,群众意愿充分表达”的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模式。
10月1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项目一期建设竣工,80户村民乔迁新居。一幅生态、新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由此展开。
“农民筑梦师”破题浔龙河
位于长沙县东北部的双河村可耕地少,“七山两水一分地”形象地描述了它的地形特点,村民们致富无门,大部分年轻人只好外出务工。
就在村民思考如何冲破贫穷的藩篱时,一位怀揣雄心壮志的企业家开始酝酿一场改头换面的农村建设变革。他就是现任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支部书记柳中辉。
生于斯长于斯的柳中辉1999年走出山村发展。一番摸爬滚打,他成为一家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资产达数亿元。2009年,这位资本雄厚的民营企业家毅然回村,担任村第一支部书记,决意开创双河村的美好未来。
彼时,正值长沙市出台政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沙县亦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发展潜力巨大。”柳中辉认为,可将企业作为主导,借助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以国土资源部土地增减挂钩的异地置换政策为抓手,实行老百姓集中居住模式,将双河村打造成集现代农业、农业休闲旅游和生态小镇建设三大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村。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让老百姓有共同愿景,就必须要有一个民主程序,那就是全民公投。”柳中辉说他的设想很快征得了村民的同意,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回复。
湖南省首个市场资本投资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项目由此大刀阔斧地展开。
土地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柳中辉透露,浔龙河生态小镇的发展模式是,农民将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出让、流转或置换,以土地资源支持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致富增收。
然而,此想法最初遭到了村民的反对,他们担心企业借房地产项目圈地,农民“被上楼”后无地可耕、无事可做。
于是,柳中辉挨家挨户上门解释。他说,项目建设之前需对土地进行产权界定。农民集中流转的土地,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闲置用地200斤谷的标准,以当年国家粮食收购价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租金,实现“寸寸土地长稻谷”的目标。
解除疑惑后,村民的态度由“讨伐”转为支持。村民史润东说,在双河村2010年召开的申请城乡一体化试点村民公投大会上,全村村民支持率达97.2%。
根据规划,村民住房需全部拆迁,实现集中居住。村民原有住房拆迁后,可凭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一套新房。而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村民实行集中居住是双河村土地改革的亮点。
记者获悉,旧房拆除后,每户村民可获得约55万元的补偿,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集中居住区新房。新房仅需支付成本价,1—3人户按210平米建筑面积的基准分配,每增加1人则增加70平。新房还具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可用作抵押贷款,把“呆资产”变成了“活资本”,解决了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如今,80栋村民安置房拔地而起,楼房外观古朴,每户村民可获得“一栋联排别墅、一个院子、一个车库、一个门面、一分菜地”的安置,亦配套建设了村民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幼儿园、云田谷等生活设施与产业项目,村民就业得到有效安置。
今年40多岁的村民黄建国1日拿到了新房钥匙。“一楼是商铺,还配有车库、院子和菜园,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造就改革样板破解城乡二元格局
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由果园镇政府携手浔龙河小城镇投资开发公司建设,分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与花木果木基地建设、农民集中居住与乡村休闲旅游区,以及小城镇开发、养生和乡村地产开发项目三个阶段,已被确定为长沙县PPP模式首批5个试点项目,获批湖南省“两型”创建新农村创建项目。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企业通过市场融资解决当下项目建设所需资金,政府根据项目区内国有出让用地土地收益返还和镇财政的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回购,既减轻了政府当下的投资压力,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又保障了企业的适当利润,增强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柳中辉表示。
眼前的双河村,黑瓦白墙的新房鳞次栉比,耕地面积非但未减少,就连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保护。
值得提及的是,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文化资源、产业资源,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还建设了浔龙河乡村文化创意创客社区,配套创客社区、创客咖啡、创业培训中心、银行等服务型设施,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最终孵化出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乡村客栈、影视拍摄制作等服务性产业。
柳中辉表示,希望借浔龙河生态小镇项目,将双河村打造成一个村民富裕、产业兴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的新农村,成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和新农村改革的样板,为破解城乡二元格局提供一个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