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人商务网消息,人民网北京11月24日电,“民族地区是我国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民族8省(区)仍有1411万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11月23日,“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论坛(2017)”上,中央民族大学发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表示。
扶贫攻坚要以人为中心,调动贫困者积极性,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仕民在论坛上提出,“扶贫工作应解决贫困者对贫困的认知能力;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知能力;实行脱贫的行为能力;以及脱贫以后维持脱贫成果的后续能力。”
据悉,为了探求破解深度贫困之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论坛(2017)从理论、政策和实践三个角度来讨论深度贫困的治理,论坛设有“开幕式”“发布会”“主题报告”“州长论坛”“学术论坛”五个环节。
“国家民委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推动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规划和政策。”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院校,中央民族大学坚持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此次论坛还发布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2017)》、《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案例集》。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丽君介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5年组建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团队,对民族八省(区)的精准扶贫情况开展为期5年的追踪调查。
据悉,通过数据统计、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报告从民族地区整体贫困情况、各个民族地区贫困情况两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在2016年的最新进展及已有扶贫政策的最新效果。
报告显示,目前民族地区是我国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截至2016年底,按照现行标准我国仍有4335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民族八省(区)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411万,这些贫困人口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大多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的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此外,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案例集》分别对精准扶贫的“湖南十八洞村模式”、保险扶贫的“宁夏盐池模式”、异地搬迁扶贫的“西藏曲水模式”、电商扶贫的“新疆维吉达尼模式”和“恩施州的建始模式”、光伏扶贫的“宁夏闽宁模式”、社会扶贫的“贵州丹寨模式”、教育扶贫的“新疆叶城模式”、直过民族扶贫的“怒江模式”、边贸扶贫的“广西东兴模式”、党建扶贫的“西藏四季吉祥村模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分析了这些扶贫案例产生的背景、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扶贫工作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