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明媚的午后,我们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探索绿色发展的学术带头人。
2010年在曲周,张福锁带领团队将小麦、玉米两种作物在一个生长周期里需要用到的所有关键技术——播种、灌水、施肥等进行了梳理。他发现,有10项技术是关键,如果能把这10项技术用好,实现高产的概率就能达到95%以上。
当他把这10项技术拿到曲周的4个村里,调查农民到底用了多少时,结果令人惊诧:“有的技术农民不知道,有的技术农民知道了却没条件用,还有的技术农民用了却又用不好。种种问题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于是,张福锁和他的团队沉下心,利用开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为农民做了5年培训。5年后,技术到位率接近60%,虽然不算太高,但高产率已达97%。与此同时,农民的生产投入减少了,农业污染也大幅下降。
张福锁坚定地认为,曲周的小农户种植是我国广大农村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结合,探索一条曲周之路,才能探索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
张福锁告诉他的团队:小农户长期受到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和收益。让他们赶上现代农业的步伐,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作为科学家最应该追求的目标。
张福锁意识到,不能一味将技术灌输给农民,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农民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于是,师生们举办了一系列激发农民兴趣的活动:办科技长廊、发科技日历;办农民田间学校,鼓励农民各抒己见、探讨问题。
紧接着,村里有了示范方和示范户。示范方向农民展示从种到收的关键技术,让农民亲眼看到技术到位后的效果。示范户是敢于“先吃螃蟹”的人,既把学到的技术用在自家地里,又与科技小院的老师学生一起,帮助其他的农民解决生产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让教授变成农民,真正沉下去,把知识、技术、政策、信息、资源带进农村;同时让农民变成教授,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张福锁说。
在张福锁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知道了未来的农业发展不是“大肥大水”,而是节水减肥、减少污染;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科学信息化管理;不是自守一亩三分地,而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改变的过程中,农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谈到未来,张福锁感慨万千:“我们常在思考,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不仅是增产增收、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人的眼界和理念的发展,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事。”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一直坚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把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规模应用融入对农业的热爱、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的期待之中。他们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究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