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期望“冰丝带”成为代表人们对冬季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标志——专访国家速滑馆“掌门人”武晓南
1月22日,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武晓南坐在国家速滑馆的看台上,指着身后平整如镜的冰面说:“也巧,在2018年1月23日,国家速滑馆打下了第一颗桩。经历了整整三年,我们把一个图纸上的‘冰丝带’变成了一个现实中的速滑馆。此时此刻在这块冰前,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从2008年夏奥参与鸟巢、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和曲棍球场、射箭场等5个奥运场馆建设,到这次北京冬奥会又在我们当年建设曲棍球场、射箭场的原址上设计、建设‘冰丝带’,能够在一生中赶上两次奥运,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这1000多个日夜,武晓南和他的小伙伴们甘苦自知。几天之前,就在“冰丝带”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初次制冰工作接近完成之际,身体倍儿棒的武晓南发烧了。“长时间高度紧张,稍微一放松,身体不适应了。”武晓南笑着说,“结果全家都做了核酸检测。”
看着眼前簇新的场馆和洁白的冰面,武晓南开始憧憬2022年冬奥会时的场景。他和同事们的梦想,是打造一块世界上“最快的冰”。熟悉速度滑冰项目的人知道,目前所有的世界纪录都是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和美国盐湖城的高原冰场上创造的,而武晓南他们希望能在“冰丝带”见证新的奇迹。
“冰丝带外观的‘丝带飞舞’象征着大道速滑(速度滑冰的俗称)运动员在冰面上风驰电掣时冰刀留下的轨迹,我们一定要把‘冰丝带’的这颗冰‘心’做好,我们希望它是最快的冰。”武晓南说,“在各方科技攻关的支持下,冬奥组委领导最后下决心使用了世界上最环保的也是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这个技术会给我们提供一块温度传导最均匀的冰,它应该是一块最平整、最光滑的冰,我相信这块冰会为运动员提供很好的竞赛环境。同时,在整个场馆的空调除湿系统、LED灯光、体育照明系统以及音响等各环节的设计中,我们都竭尽所能为运动员创造好成绩创造条件。”
除了为全世界优秀运动员提供舞台,“冰丝带”更将长期为普通冰雪爱好者服务,而这是速滑馆团队在整个设计、建设过程中都牢牢记住的事。冬奥会之后,冰丝带很快就将对公众开放,其多功能冰面能开展所有冰上项目又可以分区使用,成为一个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体育休闲综合体。
“奥运会结束之后,我们希望能够让广大的群众和业余滑冰运动员来体验这块世界名将在这里创造佳绩的冰。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相信他们当中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推动冬奥精神的传播。这也是‘冰丝带’建设的一个初衷,我相信它未来能够成为人民群众对冬季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新标志。”
随着冬奥会的临近,武晓南又有了新的身份。他被任命为国家速滑馆冬奥会运行团队的主任,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带领同事们负责速度滑冰比赛的组织运行工作。
“今天我已经穿上了奥运的制服,这也意味着一份深深的责任。我们希望为运动员提供最好的竞技舞台,那么我们不能只有冰。整个场馆的软件建设,尤其是转播、成绩处理等技术元素都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
据武晓南介绍,北京冬奥组委也选调了精兵强将,原有的业主、设计方和施工参建各方都会投入到冬奥会的保障工作中去,形成合力。
“我们需要整个团队的所有业务口去了解这个新建的场馆,了解各项功能,将自己的赛事功能不断完善。这个过程将贯穿2021年的筹备工作。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我们有信心做好2021年的场馆测试活动。这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目标。”
让武晓南自豪的是,“冰丝带”的建设过程在充分体现“绿色”“开放”办奥理念的基础上,贯穿了“中国方案”。比如,在编织天幕时使用的国产钢索带动了国内钢索产业的发展,引领建筑潮流。再比如,有关二氧化碳制冰已经获得两项专利组合,更多的专利在申报中。“特别高兴在奥运场馆建设过程中能取得这些科技成果。”
在采访过程中,武晓南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在“冰丝带”完成包括运动员上场口在内的全冰面制冰的情况下,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冰面之一。“这个接近12000平米的冰面赛后将可以容纳约2000人同时上冰,体验冰上运动的乐趣。”
现在的“冰丝带”,当华灯初上,明月初升,玻璃幕墙流光溢彩;而在馆内,银色穹顶之下,冰面洁白透亮。“桂华流瓦,冰轮转腾。”武晓南说,这正是他从最初就憧憬着的“冰丝带”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