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黎锦图案运用到藤编上,昌江七叉镇大仍村的艺匠可谓别出心裁。
乡村大树下,两位阿嫂或飞针走线织苗绣,或脚蹬织机展示黎锦织造,来自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则聚拢在一旁,为民族文化发展汇智“播种”……
4月20日,一场主题为“深挖民族手工艺资源,助力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文化沙龙,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鸭坡村盒子书房举行,围绕如何讲好特色村寨故事、黎族文化开发现状和困境、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等当下民族文化发展的热点、痛点和机遇,与会各方展开研讨与思想碰撞,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现状
传承断层与创新滞后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传统沿袭下来的生活劳作所形成的技艺,成为地方文化中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独木器、陶器、乐器、绘画……海南灿烂的民族传统技艺,如繁星般缀满历史的长河,也将黎族苗族同胞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沙龙现场,谈起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时,众人颇有忧虑。
就在不久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师杨丽在海南某市县参加民族节庆活动时,遭遇了一件“扎心”事:活动现场她随机调查了10名穿着各异的黎族姐妹,询问她们衣服上的图案叫什么,寓意是什么,可这10个人要么犹犹豫豫,要么直接摇头,竟没有一个人能明确给出答案。
“黎锦就像是黎族的‘文字’,不了解黎锦的意蕴,就如同丢掉了文化灵魂。”在杨丽看来,文化底蕴的断层,必将影响到传统技艺的根。
一方面是传统记忆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技艺的创新显得滞后。
“一成不变没有出路。”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王辉山举例称,比如在海南许多民族村寨仍有许多老人保留竹编的手艺,但他们编制出的器具大多比较粗糙,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又比如黎陶,虽然是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但在面对市场时,硬度、防水等方面都有非常多的缺点。
生活和市场是检验技艺能否实现“活化”的试金石。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高泽强提到,相比于云南、贵州,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得很少,为此大家都比较着急,“究竟该如何在海南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当下,和‘国际化’联系起来,亟需破题。”
机遇
全域旅游背景下迎来重塑之机
沙龙现场思维碰撞,既揭开了很多问题,也梳理出不少亮点。
事实上,近年来一阵又一阵对民族手工艺的利好“春风”吹拂而来,早已让关注该领域发展的人倍感振奋:美丽乡村的建设撒下希望点点,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市场机遇,“禁塑令”带来新的拓展空间,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更是激发着无限潜能……
一些学者认为,民族手工艺的挖掘和发展,正迎来重塑之机。
当天的沙龙上,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恩分享了她多年总结的一系列琼中当地的山水、民俗特色,并就这些特色提出建议,认为少数民族中有很多传统运动、传统技艺等,这些资源完全可以被用到乡村体验、亲子研学之中。
她举例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流程从挖陶土、晒陶土、到烧陶,有非常多环节。“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演示给客人看,游客可以一起互动,也可以通过物流把客人制作的作品邮递给他们。”
王辉山则从特色村寨建设的角度出发,对民族手工艺迎来的机遇作出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海南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十分适合竹子、藤蔓和草本植物的生长,在打造特色村寨过程中,海南可以按照“一村一品”打造竹编村、藤编村、草编村等特色村寨。“比如竹,从竹笋到竹编,打造一根竹子的产业经济,特色村寨有了特色产业,故事才能讲好。”
与此同时,一些技艺也在全域旅游机遇下找到复苏契机。黎锦收藏和开发人士廖善新提出,目前许多景区利用船型屋、干栏式建筑等形态建民宿和博物馆,正是生态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不久前海南发布“禁塑令”,也让一些人嗅到了机遇。禁塑后,必然要找到环保的替代品,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也许能抓住机遇在其中有所作为。
出路
回归传统也要谋求创新
如何面对机遇,实现民族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专家学者认为,教育的发展,技艺的创新,市场的对接,缺一不可。
杨丽认为,文化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抓起,用几代人的时间重新建立我们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自信。”在她看来,近年来海南多地启动“民歌、民服、民舞”进校园活动,正为黎锦等技艺的传承带来利好影响。
传承技艺的同时,一些新事物也正在萌芽。沙龙现场,双面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符秀英现场展示了她的作品,分享了自己在民族手工艺技艺上的创新探索。比如她在材料上做改良,用纯植物染的蚕丝线织造“不一样”的黎锦,颇受年轻人的追捧。
符秀英还成立了白沙黎族双面绣民间绣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而在现场为大家展示织锦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金梅,目前也正在探索创新手工艺技艺,力图与市场对接。
“去年我在参加中国纺织品大会时,看到苏绣的一批大师正在绣国外的一些名画名作,那么我们是否也能借鉴学习呢?”杨丽认为,传统技艺只有被市场认可,才能长效地保护好民族手工艺技艺,养活更多技艺传承人。
围绕黎锦的开发现状,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韦慎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目前黎锦、苗绣产品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要想突围,就必须脱离只是做抱枕、手机套、鼠标垫的简单思路,走上多样化道路,跟上文创和市场的要求。
将现代性因素融入民族手工艺文化之中,找到新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看来,民族手工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只有政府、企业、学术界齐心协力,民族手工艺的振兴之路才会越来越清晰。(文\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