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人商务网消息,北京1月16日讯 央行昨日发布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431亿美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央行投放的流动性基本上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并有序引导金融体系表外资金回表。
分析认为,在国家政策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的背景下,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此外,2018年,央行通过4次降准,和增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提供了充裕的中长期流动性,增强了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增加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
201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
央行《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431亿美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4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
201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6.17万亿元,同比多增2.6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3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8.3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98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6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89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401亿元。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同比多增4995亿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外币贷款余额7948亿美元,同比下降5.2%。全年外币贷款减少431亿美元,同比多减953亿美元。12月份,外币贷款减少110亿美元,同比多减158亿美元。
流动性传导实体经济 有序引导体外资金回表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2018年央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融资环境。从效果看,央行投放的流动性基本上传导到了实体经济,并有序引导金融体系表外资金回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在全年新增信贷中,中长期房贷占比有所回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和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增速保持上升。可见,在国家政策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的背景下,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分析指出,2018年,央行通过4次降准,和增量开展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提供了充裕的中长期流动性,增强了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增加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货币政策力度不宜过度宽松,政策的重心还是应该聚焦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把流动性引入实体经济。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减少3.14万亿元
央行《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26万亿元,比上年少3.14万亿元。
阮健弘称,社融增速回落的原因,从金融方面看,主要体现为银行表外资金减少,这是结构性去杠杆的结果,也与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下降有关。从实体经济方面看,主要是平台相关行业和债务压力较大的国有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社融存量增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宽信用政策的持续发力,需要对社融增速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单靠表内信贷投放不足以令社融增速回暖,预计今年表外融资的强监管政策会边际放松,而社融增速也有望在今年一季度止跌企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刚进入2018年时,社融规模增长逐步放缓,反映了去杠杆和强监管对金融体系的收缩效应。下半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逆向调节力度不断加大,因此下半年社会融资缓步抬升,信贷增长明显加快。
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副行长朱鹤新指出,目前央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打通环节,提高效率,要解决好金融机构传导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阮健弘表示,总体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运行平稳。下一步,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分析称,整体而言,宽信用效果有所体现,但未来融资环境的真正改善仍需要宽松货币的支持。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研报认为,要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相关政策有望陆续出台,通过补充金融机构资本金,加快表内信贷对表外融资的接力;通过修正银行信贷激励机制,舒缓银行信贷意愿的顺周期性,打通“宽信用”的传导末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