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 中国边贸联合会主管主办 [ 设为首页 ] [ 收藏本站 ]

走进红色美丽村庄|湖南沙洲 故事不止“半条被子”

作者:李芳森 发布时间:2021-5-30 16:34:52
      当夏日的晨光铺满天空,第一辆旅游车也缓缓驶入湖南省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司机按响喇叭,便能传至湘、粤、赣三省。鸣笛声代替鸡叫,唤醒了村民一天的工作。

      湘南边陲,罗霄山脉,厦蓉高速文明特大桥贯通东西。在桥上放目远眺,红色沙洲,游人如织。

      问君何所至?只因一个故事。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全国:“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个87年前的故事,历经岁月磨洗,光彩更加夺目。在时代的声声催促下,更多的故事,在村里孕育而出。



      村民再念党群情

      这两年,朱小红的日子滋润了不少。

       53岁的朱小红,是“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这位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山里汉子,从未忘记奶奶的叮嘱:“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奶奶的叮嘱,朱小红也深有感受。朱小红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微薄的收入、年迈多病的父母、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几乎喘不过气来。

       2017年,朱小红通过参加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同年10月1日,沙洲第一家土菜馆诞生在朱小红的手上。看“半条被子”,品“房东”手艺。来沙洲瑶族村的游客,不少都选择尝尝朱小红的手艺。



      “刚开始人不多,我们两口子就能忙活过来。这两年来的客人越来越多,昨天就有近400人订餐,我就得请不少人帮忙了。”一名固定厨师,4到7名服务员,曾经的“夫妻店”,一跃为村里的“餐饮巨头”,村民口中的“小红哥”,现在也变成了“朱老板”。

       朱小红说,2014年,一家人奔波一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而2020年,就增加到了15万元。“今年还能翻上一倍!”

      “当年,红军给我家送来了半条被子;现在,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日子。”提及生活的改变,朱小红不由得感叹党群之间的深情。

       在沙洲瑶族村“旅游+扶贫”模式下,朱小红并非唯一的受益者。通过“人人有技能”培训,举办农家乐厨师、乡村旅游培训班等,实现35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近万元。



        广场支起致富摊

       “没想到,以前谁也瞧不上的小摊子,现在变成了外地人也想尝上一口的‘香饽饽’。”在沙洲瑶族村民俗广场,朱利志夫妻俩正在自家的特产摊前忙碌。丈夫介绍、妻子收钱,其乐融融。“如果你们晚来一段时间,就能尝到村里的特产——奈李。”

       虽知道我们是来采访,朱利志还是习惯性地推荐起自家的产品。“这么热的天,要不要买支雪糕凉快下。”

      “80后”小伙朱利志,原是在外当建筑工,但因母亲和妻子患病,他不得不返家照顾,并背上沉重债务。朱利志一家在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住院虽可报销90%以上,女儿上学免除所有费用,每学期还有500元生活费……

      “家门口一样能脱贫、致富。”朱利志不仅接下生态护林员的工作,还和妻子在村广场租下小摊,销售零食、饮料、土特产,工作虽然辛苦,但日子却逐渐红火起来。“那时候的摊位不像现在这么火,村民们都不愿意试,我就想做一次‘吃螃蟹的人’。”



       “去年国庆节期间,我家摊位单日毛收入最多时有7000多元,我那天光补货就补了5次。”不断鼓起的腰包,让这名“吃蟹者”尝到了生活的甜蜜。在继2016年脱贫摘帽后,朱利志一家2020年纯收入达到8万多元。

       民俗广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2017因沙洲景区扩建而成。在学习借鉴当地红色旅游和传统古村落开发的先进模式和成功经验后,投入43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13亩,完善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

       短短3年多的时间,在村民俗广场周边常年摆设农货摊点90个,开辟了近千米长的“农特产一条街”,带动110余名群众就业,吸引了280万游客游玩,成为村民的“致富摊”。



       高速拉来水果园

       小满刚过,农事正忙。

       一大早,45岁的朱中慧踏着夏日的晨光,从秀水村来到沙洲瑶族村,这里有自家的百亩果园里。当下正是奈李套袋的农忙时节,即使请了20多个老乡帮忙,自己有时候也得上手帮忙。

      “今年是第一个丰产期,需要好好照料。”奈李套袋,是果农给奈李套上一个“保护袋”,需要一个一个进行。从2017年种下这70亩奈李,今年便是4年成长后的第一个丰产期,朱中慧自然不敢怠慢。

      “这百亩果园,除了种有70亩奈李,另外30亩分别种着枇杷和鹰嘴桃。”2017年,在外务工十多年的朱中慧因家人生病,便回家照料,此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能在家里做成什么生意。“我们文明瑶族乡虽然是水果之乡,但囿于出山的交通不便,水果保鲜期短,农户们就只会散种少量水果,再用担子挑去县城卖,不成规模。”

       但一件大事的发生,让朱中慧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2017年10月26日,夏蓉高速全线通车。朱中慧意识到,这条东起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角嵩路山后村,西至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迎晖路成渝立交的交通要道,将会是沙洲水果产业发展的经济命脉。

        2017年底,朱中慧投入130多万元,大手笔流转土地,大型机械平整荒地,也种下了希望之苗。

      “交通便利了,依靠水果之乡的金字招牌,收成自然不错。”朱中慧说,果园去年产了7万多斤柰李,其他水果加起来产了2.6万多斤,收入达到40万元。“今年是丰产期,收益估计能达到50万元。”

       一条高速,拉来致富果园。嗅到水果商机的,不止有朱中慧。沙洲瑶族村水果基地面积现已达到1200余亩,全村142户农户户有果园,平均每亩收益8000余元。近年来,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人人有技能”培训,改变农户传统种植销售观念,全面推广无公害种植、套装种植,实现由扩种面积向提升质量转变,由集市贩卖向网上销售转变,由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变。

       依托沙洲红色景区,还推动水果和旅游产业融合,将水果基地依山就势建成磐石公园,成为既能观光,又能体验农事、水果采摘的产业基地,沙洲由此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绿色产业"红绿融合乡村发展之路。
编辑:罗成
 
·走进红色美丽村庄|湖南沙洲 故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
·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阳光洒遍雪域高原
·2021海峡渔博会即将举行
·北京开打“三针”剂新冠疫苗
·亚马逊84.5亿美元收购米高梅
·5家上市公司获券商密集调研 机
·22城首批集中供地计划全部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