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茜、张婷 发布时间:2024-7-12 6:20:52 |
中国华人商务网消息,“太阳出来亮东边,得胜花灯跳起赛神仙;新农村建设掀高潮,得胜一片新面貌……”7月初,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得胜花灯第七代传承人杨光明带领泸县姐妹花灯演艺团到古蔺县表演花灯。充满地域特色的装扮、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乡土气息浓郁的表演,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作为得胜镇传统文化的代表,得胜花灯表演成为当地烘托节日氛围、婚丧嫁娶不可缺少的歌舞表演。杨光明每年演出花灯上百场,深受大家欢迎。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得胜镇,近年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涵养了文明乡风,用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如诗如画。
非遗进校园 文化代代传
每天10点,在得胜小学特色大课间活动上,全校872名学生都会拿起扇子等道具进行得胜花灯的唱跳。传统的花灯旋律,配以积极向上的唱词,加上学生们元气满满的表演,完美展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激情碰撞。这些学生,还曾带着得胜花灯登上泸县首届非遗“村晚”的舞台。
得胜小学校长刘海啸介绍,学校把得胜花灯纳入活动课程体系,作为精品课程来打造,推动非遗进校园。为了让得胜花灯适合学生表演,学校邀请杨光明教授学生基本唱跳动作,校内老师又结合现代舞蹈动作和运动量,对花灯表演进行了艺术再创作。
得胜小学将花灯课程与三级课程整合,语文课讲花灯的起源、特点、形式、内涵、传承等,美术课画花灯,音乐课唱花灯,手工课做花灯。校园内还规划建立了花灯文化长廊、花灯板报、诗词中的花灯、班级非遗文化墙、非遗传承工作坊等文化阵地,营造浓厚的花灯文化氛围。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刘海啸看来,这正是推动非遗进校园的意义所在。
在得胜镇,遇到重要活动、节庆或者村民办红白喜事,大家都会邀请花灯艺人来表演,村民们还可以通过集训后上台表演。
得胜镇仁和村村干部李梅的婆婆王兴玉是仁和花灯姐妹团的“台柱子”之一,王兴玉在家里唱跳练习花灯的时候,李梅耳濡目染,于是多次和仁和花灯姐妹团一起表演。“在仁和村,很多村民都会花灯的经典唱词和动作。”李梅说。
李梅的孩子肖文从小就对舞蹈感兴趣,一听到花灯的旋律就会手舞足蹈,李梅便将录制的花灯教学视频放给孩子看。现在7岁的肖文已能完整地跳完一支花灯舞。“花灯是得胜镇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李梅说。
目前,得胜镇拥有花灯、曲药2个省级非遗,茶叶、盘龙黄鳝等4个县级非遗。该镇还在仁和村打造了非遗传习所,展示得胜镇和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守护“国保”龙桥 传承龙之血脉
潺潺溪流,岁月悠悠,一座座龙桥伫立在泸县的河流上,经过岁月的洗礼,将古与今的文化历史与人文风景连接了起来。
泸县是“龙文化之乡”,也是“龙桥之乡”,保存至今的龙桥有179座,其中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的龙桥有47座。得胜镇境内,坐落了仙济桥、江安桥、五子凼桥和栏湾桥4座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桥。
江安桥坐落于仁和村10组的一片石滩上。该桥属于6墩7孔平板石桥,虽然只有两个石雕龙头,但造型奇特,额顶中部呈脊梁状高突,龙眉呈乙状旋纹,在泸县的众多龙桥中,显得与众不同。桥头一侧有石碑及土地小庙,石碑上刻有《重修江安桥记》,内容大部分风化脱落,依稀可见部分捐资人的姓名,还有“大清同治六年”等字样。
与江安桥同属一条溪流上的仙济桥,同样位于仁和村10组,建造年代也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该桥共4墩5孔,4个桥墩各有一尊龙形圆雕,雕刻手法简约而不失生动,具有典型的清代风格。这座桥实际上是一座连接泸县和龙马潭区的桥,随着时代的发展,仙济桥的交通功能已逐渐丢失,隐没于溪流边。
五子凼桥,位于得胜镇龙阴沟村3组与10组交界处,桥为南北走向,建造年代为清代。该桥为石质平板梁桥,两侧无栏杆,3墩4孔。两侧桥墩上各有一尊圆雕龙头,呲嘴露牙,形态像鳄鱼,其整体保存较好。五子凼桥是泸县众多龙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研究当地交通、艺术、民俗、经济有重要价值。
栏湾桥位于得胜镇白象村11组新房子屋基东侧约100米的丘间洼地上。该桥为石质平板梁桥,4墩5孔,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建造年代为清代,桥中央两桥墩各有龙首圆雕一尊。龙首微启,露舌呲牙,鼻、目突出,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
在得胜镇,“龙”已经融入大家的生活。仁和村在日常的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向村民们宣传境内的龙桥,并组织人员定期巡河查看龙桥保护情况。“龙桥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悠久,大家要守护好。这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对得胜文化的传承。”仁和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润梅说。
目前,得胜镇拥有不可移动文物9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支撑乡村不断发展
“父老乡亲们,大家不要违规办升学宴。”每年中高考放榜前,仁和村都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大家不办升学宴、不赴升学宴。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民风淳朴、村民团结和睦的仁和村,2017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如何保住这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仁和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家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仁和村着重服务好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儿童群体、妇女群体,组织青年外出学技术,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开展科学知识、农技知识培训,开展暑期留守儿童活动,带领妇女学跳坝坝舞等。
文明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凭村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仁和村村委扩大组织构架,汇聚了党员、协会、群团、外出务工人员力量。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家风家训建设中,仁和村找准典型选树方法,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先后开展了文明家庭、“四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和谐大院、孝德模范等评选。去年冬至,仁和村村民向元芬家庭被评选为村级“先进文明家庭户”。向元芬全家主动打扫庭院,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带动了其他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有社会效益,还有经济效益。近年来,仁和村村委按照“村组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总体思路,不断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以“村委+协会+农户”的模式,统筹组建生姜、藤藤菜、花木协会,协会实行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三位一体管理,促进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仁和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
据悉,接下来,得胜镇将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激活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