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陈芳、王宾、胡喆 发布时间:2017-5-3 12:13:45 |
对于家住天津的刘希恭来说,今年春天“很难过”。已近80高龄的他,为寻找给儿子治病的一种短缺“救命药”——青霉胺,心急如焚地跑遍天津各大医院,然而却被告知已停产。 像刘希恭老人这样,期盼能买到短缺药的患者家属不在少数。3块钱一盒的牛黄解毒丸、1块钱一盒的红霉素软膏、2块钱100片的复方新诺明……曾一度为老百姓熟知的多种廉价药身影如今也愈加难寻。青光眼手术必用药丝裂霉素近日被曝在多地面临断货。 “救命药”去哪儿了?短缺药又“荒”在哪儿?如何破解药品短缺困境? 救命药断了“供”,病重的他们怎么办? 曾经8块多一瓶,如今卖到98元仍“一药难寻”。作为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对长期服用该药物的患者而言,堪称救命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希恭辗转联系到药品生产厂家,却被告知因原料紧缺,加之不挣钱,企业已停止生产,最大的可能也是今年底生产。 鱼精蛋白,是治疗心脏病手术的必用药,十几块钱一支,而去年大半年这种药物在全国多地出现短缺甚至断供。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提出,各国要提供廉价药,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介绍,美国药监局也曾对短缺药作出定义:“指一个药品及其替代品种都供应不上、影响治疗的情况。” 事实上,我国遭遇的廉价药“荒”远不止鱼精蛋白和丝裂霉素。傅鸿鹏认为,药品短缺问题确实可能会对病人造成严重影响,但也存在部分企业的过度宣传。 业内人士指出,基层医疗机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因廉价药品短缺,一些农村患者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说:“高血压是农村地区的高发疾病,‘降压0号’被大多临床医生公认疗效好,而最近调研发现,患者被建议换成更贵的复方药。” “廉价”变“高价”,短缺药到底怎么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廉价“救命药”的共同点,就是安全、必需、有效,价格不高、临床用量少、企业生产厂家少。但是少了它,患者不是找不到替代药物,就是替代药价格奇高。 低价救命药缘何会出现“有需求、无供给”的怪象?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对病人属于“刚需”。完全靠市场,药品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下降,药企不愿意生产,医生不愿意开方子,价格低、用量小的药品就容易短缺。 “我国是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总体上看,原料药工业属于精细化工,生产工序多、投入大、高耗能。”专家表示,原料药分为发酵型和合成型两类。发酵型的上游为粮食,合成型的上游是原油,这些上游材料价格的波动都会影响到药品的生产。 原料药到底有多重要?药品价格相关监管机构负责人曾表示,我国上千种原料药中,有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可生产,一家原料药甚至要供应上百家制剂生产企业,市场依赖度可见一斑。 “一些地方招标一味追求低价格,这也无形中加速了廉价药的消失。”重庆天圣制药集团董事长刘群表示,“在利润过低的情况下,厂商干脆停产,或者换新包装再涨价。” 按照现行政策,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采购,并实行零加成。“不少企业为打开销路会以廉价药作为‘敲门砖’挤入采购目录。”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孙建方说,招标几年一次,药品一旦以低价招标并定价进入医保支付体系,即使成本上涨也无法根据市场情况改变价格。 与此同时,“黄牛”倒买倒卖,市场药品购销秩序混乱,使廉价药更“难求”。有关调查显示,注射用促皮质素正常零售价是七八元,而“黑市”上竟被炒到上千元。即使价格高得如此离谱,仍旧一药难寻。 摸清短缺药“家底”,走出“救火式”治理 药品短缺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难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吴浈指出,药品短缺成因复杂,主要表现为供应性、生产性、机制性以及垄断性短缺。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短缺药,有的药品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特点,直接影响药品生产;有的药品用量很小、利润微薄,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有的药品供应链条长、环节多,供需双方不能有效衔接;还有个别企业通过控制药品原料销售,囤货不卖…… 人命关天,十万火急。对临床必需、用量小且易短缺的药品,必须走出“救火式”的治理模式。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咏红建议,应走出“信息孤岛”,尽快摸清短缺药“家底”,将临床必需、短缺后影响大的药品纳入重点监控目录。 近期,食药监总局也重点围绕能力性和结构性短缺,采取措施鼓励这类产品注册、申报,同时对这类短缺药加快审评。吴浈介绍,2016年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对优先审评列出了17种情形,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都纳入优先审评,同时明确优先审评程序和工作要求。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建立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报送、分析、会商制度,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应急生产、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药品市场供应。 花少的钱用好的药——救命药短缺的问题也并非我国独有。看来,发挥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调节市场失灵的难题,保证短缺药的合理供应,才能为患者们更好地“托底”。 |
|
|